*名單按姓氏筆劃排序
郭淑珍
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52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1953年至1959年1月公派赴蘇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師從人民藝術家PKaTyjihCKaa葉•卡杜爾斯卡婭),獲優等畢業證書及優秀演唱家稱號,其名字被攜刻在學院的大理石金榜上。
1958年,她先後接受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模範音樂劇院和烏克蘭裡沃夫市大劇院的邀請,扮演普契尼歌劇《藝術家的生涯》中女主角咪咪和柴科夫斯基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中女主角塔姬雅娜。回國以後,她長期活躍在國內外音樂舞台上。1963年與中央歌劇院在北京首演《葉甫根尼•奧涅金》,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70年代她在中央樂團工作。她曾在莫斯科、彼得堡、裡沃夫(烏克蘭)、天津、北京、上海、漢口、西安、香港、澳門等城市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作為獨唱演員曾多次隨國家藝術代表團出訪維也納、瑞士、加拿大、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古巴、朝鮮、美國、西德等國家和港、澳地區。
她曾經與中央樂團、中央歌劇院管弦樂團、莫斯科國家交響樂團、中國廣播藝術團交響樂團、香港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並由莫斯科唱片廠出版發行個人獨唱專輯,由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發行《二十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個人專輯(CD)。
她曾獲得多種榮譽和獎項:1957年獲得國際聲樂比賽一等獎和金質獎章;1989年獲首屆國家金唱片獎;1996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全國優秀教師特等獎;1997年獲教育部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2007年被中國音協授予“金祌獎”終身成就獎,獲得全國百名英才教育十大英才稱號;2009年獲得全國高等教育名師稱號。
自1999年起她擔任歷屆中國國際聲樂比賽評委會主席,並曾任波蘭瑪紐什科國際聲樂比賽、柴可夫斯基國際聲樂比賽、意大利貝裡尼國際聲樂比賽、托斯蒂國際聲樂比賽、希腊瑪利亞•卡拉斯國際聲樂比賽、日本長崎蝴蝶夫人國際聲樂比賽、摩爾多瓦國際聲樂比賽、彼得堡國際聲樂比賽、俄羅斯夏立亞平國際聲樂比賽等國際大賽的評委。此外,她還多次擔任冼星海聲樂作品比賽、全國聲樂比賽等國內聲樂大賽的評委。
作為音樂教育家,她培蕎了眾多優秀聲樂人才,桃李滿天下,學生們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得眾多獎項。孟玲、郭燕瑜、鄧韻、張立萍、么紅、陶英、王秀芬、柯綠娃、吳碧霞、孫礫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長期擔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聲樂教研室主任。現任中央音樂學院歌劇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及學位委員會委員。2004年她倡導並負責組建了中央音樂學院歌劇中心,“中心”與國內外有關機構和院團合作,先後排練演出了《狄多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葉甫根尼•奧涅金》、《阿依達》、《伊奧蘭塔》等7部歌劇。劇組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福州、寧波、深圳、武漢等國內多個城市的重要演出場所演出,受到業內人士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評價。其中,《葉甫根尼•奧涅金》曾於2010年赴俄羅斯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中俄“漢語年”活動。《葉甫根尼•奧涅金》和《阿依達》曾分別參加第一、二屆中國歌劇節,並獲得多個獎項。
顧冠仁
國家一級作曲。歷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藝術總監,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榮譽會長。享受中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作品有:琵琶協奏曲《花木蘭》(獲2013年第二屆華樂論壇民族管弦樂【協奏曲】經典作品獎)、《王昭君》;合奏《東海漁歌》(與馬聖龍合作)、《春天》組曲、《星島掠影》組曲、《將軍令》、《大地回春》、《路》;樂隊協奏曲《八音和鳴》,音詩《〈歲寒三友〉─松、竹、梅》(獲2012年首屆華樂論壇民族管弦樂經典作品獎),音詩《憶江南》、《在那遙遠的地方─西部民歌主題組曲1》、《可愛的玫瑰花─西部民歌主題組曲2》;二胡協奏曲《望月》,中阮協奏曲《塞外音詩》,古箏與弦樂隊《山水》,三弦協奏曲《草原》,曲笛、古箏雙協奏曲《牡丹亭》,琵琶、三弦雙協奏曲《雙檔─說書人》;彈撥樂合奏《三六》、《駝鈴響叮噹》、《喜悅》;江南絲竹《春暉曲》、《綠野》、《清清洋山河》;小合奏《京調》、《蘇堤漫步》;重奏《激流》、《江南風韻》;音樂朗誦《琵琶行》、《兵車行》等。
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顧冠仁彈撥樂合奏曲選》,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顧冠仁彈撥樂作品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顧冠仁民族器樂重奏及小型合奏曲集》。先後在《人民音樂》上發表了《努力發展民族樂隊交響性功能及交響性創作手法》、《談大型民族樂隊的音響問題》、《傳統民間音樂素材在創作中的運用》等論文。
2005年起,先後由新加坡華樂團、山東民族樂團、江蘇演藝集團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中央音樂學院青年民族樂團、廣東民族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香港中樂團、加拿大庇詩中樂團等舉辦了“顧冠仁作品音樂會”。
顧嘉煇
顧嘉煇 (MBE,GBS,BBS) 人稱「煇哥」,粵語流行曲奠基者。顧氏精於作曲編曲,寫下逾千首家傳戶曉作品,知名度遍及華人地區。他栽培不少香港著名歌手,如葉麗儀、鄭少秋、汪明荃等,有「樂壇教父」之稱。
顧嘉煇生於廣州,自小鍾情繪畫。1948年從廣州移居香港,受姊姊啟發對音樂產生興趣,學習鋼琴並成為琴師。1960年代初,他留學美國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學習樂理,成為該校首位華人學生。1968年加入香港無綫電視(TVB),曾任長壽綜藝節目《歡樂今宵》音樂總監,與作曲及作詞家黃霑合著多首膾炙人口代表作,如《獅子山下》、《上海灘》、《乘風破浪》等。
香港政府高度表揚顧嘉煇為香港樂壇的貢獻。1982年他獲英女皇授予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1998年獲香港特區政府授予銅紫荊勳章,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終身成就獎」。他自九十年代淡出樂壇,專注於繪畫,2015年正式退休,同年7月1日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
林恩.哈瑞爾
林恩.哈瑞爾,在全世界的音樂界有着舉足輕重影響力。他是一個精湛技藝大提琴獨奏家,室內樂音樂家,指揮家和教育家。他的音樂足迹遍佈美洲、歐洲和亞洲,並被公認為是當代最出色的表演藝術家之一。
哈瑞爾先生經常被邀請與許多頂尖樂團合作,包括波士頓、芝加哥、紐約、費城、舊金山、渥太華、匹茲堡和國家交響樂團。在歐洲,他常於倫敦、慕尼黑、柏林、蘇黎世音樂廳和以色列交響樂團等國際頂尖交響樂團合作。他還經常到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台灣和香港訪問演出。1999年夏季,哈瑞爾先生在為期三週的「林恩.哈瑞爾大提琴音樂節」中帶領香港受樂樂團的音樂家們進行演出。哈瑞爾先生也經常與詹姆斯.萊文、內維爾.馬里納爵士、庫特.馬祖爾、祖賓.梅塔、安德烈.普列文、西蒙.拉特爾爵士、倫納德.斯拉等金、尤里.特米爾卡諾夫、邁克爾.蒂爾森.托馬斯和大衛.辛曼等世界頂尖著名指揮家們合作。
在最近幾個演出季,哈瑞爾先生非常享受與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和鋼琴家安德烈.普列文合作。2004年1月,他們三人就與大師馬祖爾和紐約愛樂樂團合作表演了貝多芬的三重奏協奏曲。在夏季音樂節演出與授課是哈瑞爾先生重要的活動之一,他長出席的音樂節包括瑞士的韋爾比耶音樂節、美國的大提頓音樂節,唐格伍德音樂節和阿斯本音樂節。尤其是阿斯本音樂節,已與哈瑞爾先生有着持續40多年的深厚友誼。
2010年6月,林恩.哈瑞爾與他的妻子小提琴家海倫、南丁格爾一起創立了「心聲」基金會慈善機構。總部設在洛杉磯的心聲基金會致力於幫助有需要的兒童,利用音樂的能量幫助及解救那些生活在貧困及暴力環境中的孩子們。哈瑞爾先生現擔任董事和藝術大使一職,這能讓他直接接觸與幫助那些有需要的孩子們。